欢迎光临法治一线网主办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法治信息 > 法治新闻 >

捕捉亮点 展示风采

发布时间:2022-08-07 阅读: 来源:未知

 
——谈谈通讯员摄影中存在不足的问题
 
       从收到所队通讯员报来的图片中,发现存在角度不对、构图不美和主题不突出等问题,由于细节处理不当,往往使一些本来很好的新闻和艺术摄影作品黯然失色,降低了质量和档次。
拍摄者在现场聚焦
 
           只拍到形,没拍到神
       不少通讯员有一个共同特点——贪大求全,在一个环境里摄影时,恨不得将现场所有的东西都拍入镜头,以为这样更能说明问题。比如拍摄民警为民服务时,将场面拍的很大,民警的身影却占很小的比例,图片上看到的几乎是一群人的形态,并没有以特写的形式,将民警现场的真实表情展现出来。有的图片虽然拍到了民警与群众接能的特写画面,但双方的表情僵硬不自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俗话说:一叶知秋。摄影就是在千万人群中,捕捉这一片“秋叶”,以此说明整个秋色的美丽。我们的摄影也是一样,不仅仅是体现“形态”,更重的要的是表达“神态”。一幅人物摄影作品,连表情都没有抓到,自然是缺少生命力的。
民警在实地抓拍图片
          
           只拍到背,没拍到面
       从收到的摄影作品,发现不少都是人物的背影和侧面身影,没有捕捉到民警的正面形象,从而降低了作品的水平。一方面说明拍摄者是随手而拍,没有认真用心;另一方面根本就没掌握拍摄的要点,现场站位不准,拍出的图片角度不到位。新闻摄影作品提倡“近些,再近些。”的方向,说明摄影者必须要走在最前面,贴近一线才能拍到真实而精彩的作品。不少通讯员抱着应付和交差的想法,事先不作策划和研究,需要怎么拍、选择什么角度、体现什么主题等等,都没有进行考虑,到了现场对“目标”一阵“扫射”,认为有个基本的图片纪录就满足了,什么正面背面全然不去顾及,结果肯定是拿不出高质量图片的。
         
          只拍到人,没拍到景
       摄影很讲究背景的运用,它可以起到交待和烘托主题的用。从工作出发,我们的摄影现场应该多在铁路,摄影对象是铁路警察、职工和旅客群众,体现的背景就不能缺少铁路元素。什么是铁路元素?就是摄影作品的背景要有特殊的铁路标志性东西。一些通讯员的不少摄影作品中,就不善于运用这种元素,在摄影中只注重人的形态,而忽视了背景的交待,让人看了图片模棱两可,既象在铁路又象是地方,没有运用背景把铁路特殊时期的状况表现出来。比如春运,在寒风时节,民警站岗、巡逻、服务旅客,如果没有把站场、候车室、站台、列车等背景的衬托出来,就缺少了铁路元素和主题。所以说,通讯员们在日常的摄影中,体现人物工作状态时,一定要选择在铁路标志性的景背下拍摄,比如站房、候车室、站台、铁路沿线、列车上等等,让人一目了然,知道这是在铁路上发生的新闻和故事。
          
           只注意拍,不注意修
        这里所说的“修”,就是对图片的后期修整和处理。随着科技的发达,如今几乎人人都有手机,而且人人都会用手机拍照,似乎人人都成了“摄影师”。有人认为,只要拿起手机就可以拍到新闻和艺术图片,其实这种说法不完全对。不少通讯员跟踪新闻时随手“抓拍”,结果图片不作后期处理就发出来,质量往往达不到要求。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要拍到一幅好的图片,除了前期的策划、发现和拍摄,后期的修图处理占很重要的环节。如果一幅现场拍摄不够完善的图片,经过后期的剪辑、调色和清晰层次的处理,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摄影界那种“让废片变大片”的说法。可见,图片后期的处理,占有相当比重的地位。所以说,我们通讯员不仅要会拍,还要学会对图片的后期处理,这样,才能让每一幅图片展示出它的亮点。(通讯员:刘亚平
(编审:刘永 责编: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