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高原上那一抹耀眼的中国红——记九三学社社员杨雷振援厄事迹
发布时间:2022-07-06 阅读: 来源:人民法治
自1963年以来,中国政府先后派出数万名医护人员前往非洲提供医疗援助,累计帮助病患超过3亿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巨大的贡献。几十年来,中国不附加任何条件改善非洲人民基本医疗卫生状况,造福当地百姓,将友谊与大爱播撒在非洲大地上。
舍家为国 毅然出征
2020年6月,河南省卫健委组派中国援厄立特里亚第14批医疗队。医疗队由医学影像、普外科、神经外科等18名业界骨干精英组建而成,杨雷振也是其中一员。
(杨雷振,男,1976年出生,九三学社社员,焦作市人民医院磁共振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面对不明朗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及长达一年之久的援外任务,杨雷振抱着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苍生的信念加入援非医疗队。可是,想到家中学业处于关键期的长子长女,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幼子,耄耋之年的奶奶,又让杨雷振的内心感到彷徨与焦虑。同为医务工作者的妻子看出了杨雷振的顾虑,她当即表示:放心,家里有我!等你凯旋而归!听到如此暖心“保证”和鼓励,杨雷振坚定信心,决定舍家为国,参加援厄医疗队。作为医疗队中唯一一名民主党派人士,能够代表国家出征是一种荣誉,也是对自己业务能力和人生的一次更严格考验。
2020年6月28日,杨雷振与队员们抵达河南省援外医疗队培训中心,进行英语、新冠疫情防控、涉外安全及礼仪等强化培训。2021年1月29日,杨雷振随援厄立特里亚14批医疗队逆行出征。
初临厄特 困难重重
厄立特里亚首都阿斯马拉,地处中部厄立特里亚高原,海拔2300多米,杨雷振与队员们初到该地,相继出现头晕、心慌等症状,为尽快克服高原反应,他们积极进行适应性训练,在极短的时间内就适应了当地环境。厄特官方语言为英语,但当地有九种民族语言,要想顺利开展工作,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显得尤为重要,在助理的协助下,经过一周左右的时间,杨雷振才基本掌握用英文书写检查申请单和诊断报告。因风俗习惯及地域不同,这里有很多疾病是国内没见过或绝迹的,想要用英语准确表达十分困难,只能先借助通俗语言表达然后查阅当地文献和英文资料再形成专业术语,在没有移动网络的情况下,杨雷振只能将工作带回医疗队驻地借助网络完成。
俯身踏地 尽显身手
厄立特里亚医疗资源短缺、医疗条件差。杨雷振工作的奥罗特医院,是中国政府援建给当地最大的综合医院,这里安装有厄国唯一一台CT机和唯一一台磁共振机。医院内,一间8平米的小屋就是杨雷振的工作阵地,两台电脑就是他的战斗武器。一年来,他为当地患者诊断超过5000余人次,诊断的患者当中,年龄最小的仅六个月大,年龄最大的为98岁高龄。值得一提的是,厄国的一名儿童患者出生时就发现头顶部长有一个肿块,受医疗条件限制一直未能进行诊疗,四岁时,肿块从鸽子蛋大小长到十几厘米大。家人带孩子来磁共振科找到杨雷振,经过详细检查诊断,确定这个肿块与大脑不相连。为了提供精准的治疗,杨雷振把图像带回驻地,与分布在阿斯马拉不同医院岗位的队员们进行详细会诊,制定了一个最为安全的治疗方案,患者半月后痊愈出院,家属对于杨雷振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医疗队精湛的技术大为赞赏!
授人以渔 增进友谊
厄立特里亚的医生获取专业知识的途径非常不便,知识更新速度慢,技术也比较落后。为了使当地医生能够获取最先进的医学知识理念,工作之余,杨雷振就制作英文课件,主动分享自己二十余年的工作经验,将当前磁共振先进技术无私传授给当地同道,帮助他们提高业务水平,使“中国医生”成为当地医务人员和民众心中一个温暖的词汇。
(杨雷振在阿斯马拉的奥罗特医院指导当地技师工作)
厄立特里亚民众对中国医生十分信任。在他们看来,中国医生代表的就是最精湛的医术,他们对中国医疗队的到来非常欢迎。走在当地大街上,经常有当地民众用中文跟杨雷振说“你好”,一些患者看完病离开时也会用中文说“谢谢”。杨雷振还会给助理讲述中国的故事,让他们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工作、生活中的朝夕相处让他和非洲人民亲如兄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杨雷振还向非洲朋友发出诚挚的邀请,期待他们能来中国做客。
不辱使命 凯旋归来
2021年非洲疫情大面积蔓延。为保障队员们的安全,中国政府多次紧急空运防疫物资给医疗队。中国驻厄大使馆及医疗队多次代表中国政府向当地政府及医院捐赠大批医疗器械、药品及防疫物资,再次彰显了中国的责任与担当。
(2021年7月,中国驻厄大使馆向厄立特里亚卫生部捐赠药品及器械)
2022年3月9日,中国援厄立特里亚第14批医疗队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圆满完成此次医疗援助任务回到祖国怀抱。
一年来,杨雷振和队员们始终秉承“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援外医疗队精神,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推动了中厄友好合作,在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浇灌着中厄友谊之树,使中厄友谊之树长青、友谊之花不败。(九三学社焦作市委员会)
【编辑 滢滢】